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科技部重磅发布:首批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名单

   2019-06-21 科技部2108
核心提示:近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评审结果,共有14家成为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以色列人群医学国家一带一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评审结果,共有14家成为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中国-以色列人群医学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2015年,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干细胞医学中心主席Tsvee Lapidot教授应常务副院所长程涛教授的邀请来访院所,并在“血研所大讲堂”上做学术报告。自此拉开了双方进一步合作交流的序幕,以共同的研究兴趣且优势互补为合作基础,开展了“正常/疾病状态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的调控”的研究。

2016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带领科技部、外交部、国家卫健委等部委领导和下属单位负责人赴以色列参加中以创新联委会第二次会议以及中以卫生合作会议。会上,时任院校长曹雪涛院士与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院长Daniel Zajfman教授签署了“造血干细胞与骨髓微环境”合作研究备忘录。此后,双方科研合作扩展到包括基础科研与临床研究在内的多个课题组,合作产出的高水平论文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剪接体突变和骨髓微环境衰老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早期演变中的作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以色列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

  院校长王辰院士与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院长Daniel Zajfman教授签署合作协议

在此基础上,2018年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第四次会议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召开,王辰院校长与以色列科学基金会主席、魏兹曼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Benjamin Geiger教授签署了中以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双方一致同意成立中以人群医学联合实验室(Sino-Israel joint laboratory of population science and regeneration medicine),并在院所设立中以联合实验室工作站,共同探索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克隆演化规律、非恶性疾病向恶性转化、肿瘤异质性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双方在血液与干细胞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的合作。

中国-以色列人群医学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研究方向也契合院校学科方向发展与布局。今年5月院校长王辰院士团队创立的“群医学”学科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群医学”根据不同群体健康和疾病的差异特点,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相关因素,对某个群体疾病进行的防诊治活动,使群体或整个人类的生命全程健康效益最大化,医疗卫生的成本及资源分配最优化。该学科是基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三个学科的博士一级交叉学科,其创立在国内尚属首次。

  院校一行与以色列科学基金会主席、魏兹曼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Benjamin Geiger教授、Liran Shlush教授等会谈

中国-以色列人群医学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创新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国家健康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效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务实推动血液与干细胞研究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医学科技国际竞争力的有益尝试。多年来,院所坚持科研问题源于临床,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以我国唯一的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对难治性血液病特别是恶性血液病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先后与英国剑桥大学、以色列威茨曼研究院、美国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中心、St.Jude儿童医院等国际顶尖科研及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特别是今年,院所先后获批血液系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这对于血液学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和科学规范的快速临床转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院所的“血液学科技创新核心基地”建设又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近日,科技部审批通过了首批1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这是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创新最高级别平台。我校申报的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建立,是其中唯一一项中俄合作项目,并列入2019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二十三届例会议定书。这是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体系平台建设的最新成果、学科群建设的重要进展,为开展极地科学装备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国际化平台。

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大剧院共同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期间,两国元首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推动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在遵循沿岸国家权益基础上扩大北极航道开发利用以及北极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支持继续开展极地科研合作,推动实施北极联合科考航次和北极联合研究项目。继续开展中俄在“北极——对话区域”国际北极论坛内的协作。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中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在未来5年里,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持建设50个国家联合实验室。

极地是我国的战略新疆域,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作为其重要支撑,以科技创新、教育等人文合作与交流为载体,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加速器效应,形成极地科技创新和装备研制能力,支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

实验室以北极航运、能源合作、极地科考等为主要合作领域,以中俄双边合作为核心,带动 “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挪威、芬兰等)开展多边合作,支撑以北极航行安全保障、北极“亚马尔”油气田开发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极地领域各层级联合科研平台建设,通过联合研究、学术交流、国际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创新5项重点任务,提升中俄极地技术与装备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协同发展能力,重点突破制约我国极地发展的技术与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及作用,为中俄双方共同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共享双方在极地船舶建造、极地航道运行、极地资源开发等领域发展经验和成果。实现与俄罗斯技术资源交流,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引进俄罗斯著名企业和大学院所的研究机构,共建国际孵化器,促进创新资源的互相流动,实现双方的共赢。与省地市合作,在哈尔滨新区碧海产业园区打造极地装备与技术创新聚集区,共同打造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合力打造极地装备、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等一批产业集群。

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外方牵头单位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该校是俄罗斯培养世界级海洋专业工程师的大学之一,在极地领域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极地装备技术方面,参与了几十余型极地装备设计建造;基础设施方面,学校拥有众多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该校是联邦计划“俄罗斯联邦2020年战略发展”重要参与成员,是圣彼得堡大学联盟成员。此外还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俄罗斯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克雷洛夫中央科学研究院、挪威科技大学等主要合作单位。

学校是我国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最主要的单位之一,2015年成立极地大科学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国内极地装备领域唯一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极地装备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学校是“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学校优先布局和前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极地领域科研基础,引领并推动了极地领域的发展。近五年,在极地技术与装备相关技术领域承担了来自于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40余项。学校作为中方牵头单位承担首个欧盟地平线2020项目;牵头四项科技部极地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信部首个极地技术基础研究项目,首个极地AUV研制项目,参与工信部几乎所有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制工作。

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合作历史悠久,成果丰硕,在肯尼亚甚至整个非洲都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中非合作”的典范。早在1994年起,两校共同执行教育部三期“中肯高教合作计划”,在埃格顿大学建立了“生物技术实验室”和“中肯园艺技术合作中心”;成立国内首家研究非洲农业问题的专门机构“非洲农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走非洲·求发展”论坛。近十年来,合作更加密切:加入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与埃格顿大学合作建设全球首家农业特色孔子学院;自筹经费在埃格顿大学建设“中肯农业示范园区”;在李克强总理见证下,由中国科技部和肯尼亚教育科技部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依托我校和埃格顿大学“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获批准投入运行。通过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将我国优良的作物品种和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和展示,为埃格顿大学、肯尼亚及其他非洲国家培训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推动肯尼亚以及周边沿线国家科研创新、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推进中非协同发展。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共建共享、需求导向、能力建设、示范引领”为宗旨,根据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需求,由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科学实验平台。旨在通过双方科学家的务实合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捷克牵引与控制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由中车大连电牵公司申报的中国-捷克牵引与控制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简称联合实验室)名列其中,成为全国首批14家、也是中国中车唯一一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认定建设单位之一。

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是根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合作专项规划》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而具体开展的,该实验室可以有效聚焦全球创新资源,搭建“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平台,对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次获批建设联合实验室,是国家对大连电牵公司多年来坚持合作创新、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的认可和肯定。

大连电牵公司此次获批的联合实验室,依托中国中车-捷克技术大学联合研发中心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进行建设,联合研发中心现有捷克技术大学十余名专门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牵引与控制技术研究的教授、博士和大连电牵公司相关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配套相关研发办公场地和研究实验室,在国内更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研发和试验资源支持。

联合研发中心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积极开展轨道交通装备牵引与控制技术研究,前期已成功组织了“异步电机参数动态辨识技术研究”、“新一代粘滑控制技术研究”等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支持轨道交通装备牵引与控制核心技术自主研究应用,服务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竞争力提升。基于联合研发中心相关科研合作的良好开展,2015年5月支持该联合研发中心运作的中车(捷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捷克政府评为科技研发类优秀外资合作企业第三名殊荣,接受捷克共和国副总理颁奖,联合研发中心也先后受到中国驻捷使馆、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