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多位中国科学家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9-09-29 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新闻网1135
核心提示:近日,接国际欧亚科学院通知,经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院士大会选举推荐,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团审议通过,中国海洋大学原校
 近日,接国际欧亚科学院通知,经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院士大会选举推荐,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团审议通过,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会长吴德星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与吴德星教授同时当选的还有中国海洋大学1982届校友、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孙松研究员。
吴德星博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会长。吴德星教授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研究,是最早提出“透明海洋”设想并付诸探索的研究者之一,也是海洋观测仪器规范化海上试验的开拓者之一;作为技术组组长参与了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浙江、福建重大用海工程;曾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潜心学术研究,在海洋环流动力学理论、数值模式与数据分析、船基海洋观测平台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科技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编著3部,获发明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热心科普教育,任总编组织编创出版海洋科普丛书3套(21册),其中2套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大韩民国宝冠文化勋章。
孙松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海湾、近海、极地和深海生态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理论与方法、海洋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综合防控、深海探测与研究体系建设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近年来,担任首席科学家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试点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一项;担任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及中国科学院方向群项目顶层设计专家等。发表论文283篇,其中被SCI收录116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147篇;出版专著7部,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
国际欧亚科学院是由世界著名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社会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团体,成立于1994年,目前已拥有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等46个国家600余名院士、通讯院士和荣誉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总部设在莫斯科,分别在欧洲(法国)、欧亚(俄罗斯)和亚太地区(中国)建立区域中心,并在15个国家建立了国家科学中心。
截至目前,国际欧亚科学院已先后选举出近200位中国院士、通讯院士及荣誉委员(包括港、台和外籍华裔科学家),学术专长涵盖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大部分领域、社会科学的部分领域,以及战略研究和管理学领域等,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中心院士群体学科交叉、高端智库和国际化集成的优势。

严小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藻类资源生化学研究与开发的国际知名专家,2014-2018年度Elsevier Scopus农业与生物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我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成员,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入选者。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累计发表SCI论文175篇,授权发明专利91项,出版著作6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果,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奖励。创新藻类生化功能因子图谱学方法,建立藻类资源功能化利用新理论,创新海洋饵料微藻全脂结构组精准高敏分析,建立国际领先的饵料微藻营养效价脂类图谱;发明多功能因子综合利用技术,实现重要藻类功能因子精准开发产业化突破,在我国首次实现岩藻黄素产业化;藻类资源开发新技术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规模应用,直接培育了洁晶集团、程海保尔、宝智生物等一批藻类生物科技知名品牌,创新了紫菜跨地区接力育苗和轮养模式,带动了我国藻类资源的产业重大变革。

社会学术团体兼职: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学术期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副主编、Bentham出版社中国学术大使(Ambassador in China)。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