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的良渚实验室挂牌成立

   2020-08-17 1023
核心提示:日前,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的良渚实验室(系统医学与精准诊治浙江省实验室)挂牌成立,标志着坐落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浙江大学医学中
 日前,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的良渚实验室(系统医学与精准诊治浙江省实验室)挂牌成立,标志着坐落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浙江大学医学中心正式启用。

浙江大学学科综合优势明显,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11个一级学科被评为A+,A类学科数居全国高校第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医学中心主任刘志红院士介绍,“医学中心定位为浙大各个学科共同的医学中心,把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会聚在一起,围绕医学新需求、新技术、新范式,有组织地开展医学攻关。”

浙江大学医学中心将聚焦未来医学需求,打造集“疑难重症诊治中心”、“个性化诊疗技术创新源”、“健康产业孵化基地”于一体的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创新高地。

一位业内人士称,浙大医学中心或将“引爆”集聚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各类医学创新要素,通过面向科技前沿、源头创新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集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一个屋檐下连接基础与临床

过一座长长的廊桥,一个“新鲜出炉”的人工器官被送到了手术台边,为患者注入新的生命能量。

一幕不是来自科幻电影,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在不久的将来。浙江大学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许正平教授说,这座桥是最好的纽带,连接起了临床应用和医学研究。

在文一西路与绿汀路交叉口的园区内,靠东的一端矗立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杭院区的三排大楼,靠西的一侧,几幢砖红色“立方体”闪耀着医学研究的科技之光。从空间布局来看,浙大医学中心具有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相结合的先天优势。

纵观我国医学研究,基础与临床要紧密结合的呼声不绝于耳。在许正平看来,基础与临床“两张皮”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基础与临床在物理空间上还没有统一在同一个屋檐下,双方为同一个梦想而联手奋斗的客观条件不充分。

而新落成的医学中心,正是要打造成一个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造梦空间”。

根据规划,浙江大学医学中心分为医学研究、临床试验和医疗三个模块,其中,医疗模块占地202亩,设计床位1500张;临床试验模块规划床位200张,由附属医院统筹安排;医学研究模块规划建设用地92.9亩,一期已使用58.2亩。

走进医学中心的研究大楼,大楼的南北两边是实验室,中间则留出大片的天井,几个钻石型的会议室“悬浮”在空中,为交叉大融合、敞开交流、合作共赢打造了创新第三空间。为了给科研人员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工作氛围,连会议室外立面的颜色都是精心挑选的。

“与传统的基础研究不同,我们的医学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而问题从哪里来?就是从‘隔壁’的临床实践中,从医疗的未来需求中来,研究成果最终也将服务于临床。在浙大医学中心,基础研究科学家与临床医生将围绕重大医学问题并肩作战。”

而医疗模块作为浙大一院余杭院区,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打造一家真正引领行业业态革新的“未来智慧医院”。

围绕三大疾病方向,建设生命健康科创高地

何谓未来医学?就是聚焦未来需求,针对未来的病,研发未来的药、未来的医学技术,创造适合未来的医学模式。

浙江大学医学中心在多方调研讨论后,将研究目标锁定在了三个领域,重点建设三个疾病诊治研究中心,分别对应重大精神疾病、疑难未诊断疾病、血液与免疫疾病。

精神障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与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高发病率相反,其临床识别率仅为 47.3%,现有诊断方案极不精准。在这一领域,浙江大学有着强大实力:由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院士领衔的双脑计划是学校首个启动的学科会聚计划,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成立了国内首个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学校还建立起了一个国际一流的抑郁症团队,已经有多位老师获得了多项重磅研究成果。

重大精神疾病诊治中心将进一步整合力量,凝聚优势,在有效识别、医疗救治上精准发力。据许正平透露,该中心已经吸引了校内各学科30余位 PI“落户”。

未诊断疾病的诊治被认为是“医疗领域人类认识疾病的终极挑战”。比如,我国有7000多种罕见疾病,保守估计患者在2000万人以上,大部分属于未诊断疾病,患者未确诊或长期被误诊,缺乏诊疗方案,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作为未诊断疾病诊治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的刘志红说,浙大在这一领域有着先发优势,各附属医院有着丰富的疾病资源,也是浙江省罕见病联盟的牵头单位。“就在2019年,浙江大学医学院获批成为了国际未诊断疾病联盟(UDNI)的成员单位,正积极推进未诊断疾病中国中心建设。”

“未诊断疾病治疗的前提是精确诊断,然后才能选择合适的药物或其它治疗方式。”许正平介绍,浙江大学郭国骥团队从2018年绘制首张哺乳动物细胞图谱后,又于今年诞生了首张人类细胞图谱,为疾病的分子分型和未诊断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该领域将重点突破基因治疗技术,即集合基因编辑、干细胞工程等技术,从基因水平彻底纠正病变。

血液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比如,急性白血病在儿童和<35岁成人肿瘤死亡率中居首位,并且在儿童和青少年肿瘤发病率中增长最快。血液与免疫疾病研究正是瞄准了这一方向,重点突破细胞治疗技术,包括新靶点/新型免疫细胞的研发、标准化的高效制备体系、临床转化应用等。

目前浙江大学已经在首席科学家黄河教授的带领下组建了免疫治疗技术研发团队,集结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顶尖人才,将争取首先攻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技术,并对肾脏、肝、肠、皮肤等自身或区域免疫疾病展开研究。同时,细胞治疗被称为“最前沿和最具产业化前景的领域”,将连贯起器械、材料、诊断制剂、细胞制造等一整条产业链。

打造BT与IT融合的共享平台与人才特区

精准诊治的基础是对健康医疗信息的系统解析。面对下一个风口,需要探索新的医学方法,超算、云技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复杂系统开拓新的视角。这是未来医学对于信息技术提出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生物科技领域的基因编辑、单细胞分析、多组学分析、干细胞与细胞工程、免疫治疗、疾病模拟等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如果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就可以通过系统解析把不同层面的信息数据全都整合起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和疾病。可以说生物科技(BT)与信息技术(IT)的结合水到渠成。

针对医学中心的这一研究特色,许正平举了一个“老药新用”的例子。药物都有自己的适应症,临床用于治疗A病的药可能对B病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收集药物使用的信息,无法及时发现新用途,现在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跟踪药物的具体疗效,并发现新的适应症。

合需要新的交集。2020年4月,学校启动了以刘志红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精准医学”学科会聚研究计划,依托医学中心的创新平台,首先聚焦重点疑难未诊断疾病,打通疾病精准诊疗的技术路线,为多层次解析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并以点带面,带动重大慢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突破及诊疗范式的变革。

而研究则需要公共支撑。医学中心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建立基因诊断、分子分型、细胞和基因治疗、个性化药物创新等支撑医学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老师的工作效率,仪器的使用效率,都需要系统的支撑设施和服务保障。大型仪器设备统一购买、统一维护,不仅能省钱,还能为大家提供专业化的高效服务。”

作为全校多学科会聚的平台式新型研发机构,医学中心将着力打造新时代医学创新生态系统。在目前的构想中,全链条研发共性支撑设施、未来医学创新基金、分块分阶段探索公司化运作、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以及挂牌建立孵化器和产业园区等已经被列入了发展计划。

与此同时,医学中心还将灵活运用各项政策,探索混合人事管理制度。“众多体制机制的创新,归根到底是要为人才服务。我们希望能把医学中心打造成一个人才特区、创新特区,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让各类人才开心地来,开心地工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