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湖北东湖实验室持续突破核心技术

   2025-02-21 823
核心提示:东湖实验室参与研发的湖北首艘120标箱新能源纯电动集装箱示范船华航新能1。如同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全球船舶业向绿色化、智能化
 

东湖实验室参与研发的湖北首艘120标箱新能源纯电动集装箱示范船“华航新能1”。

如同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全球船舶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迎来风口。

2月18日19时,江苏太仓港,国内首艘2000吨级新能源集散两用运输船“东兴100”,装载近2000吨煤炭,驶往华能浙江长兴电厂。

这一国内首创的新能源船舶,由湖北东湖实验室携手华能(浙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一个航次可节约燃油1700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4.3吨,运营成本是燃油动力船舶的1/5。”华能(浙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船自2022年6月交付以来,已运营107个航次,累计航行近6万公里,运煤近20万吨,成为目前国内运营里程最长、能耗最低、经济性最好的电动船舶。

2021年2月18日,东湖实验室成立,成为首批运行的十大湖北实验室之一。4年来,东湖实验室突破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等核心技术,为“东兴100”“华航新能1”等船舶装上“绿色心脏”,创下多个中国第一。参与研发全球首艘可自主伴航拖轮,建设船舶自动驾驶系统功能与性能验证平台,布局“最强大脑”,为中国船舶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抢占制高点。

我国六成电动船舶“绿色心脏”湖北造

目前,我国拥有内河运输船舶10多万艘,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近3000万吨。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措施,推动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加快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

湖北是造船大省也是水运大省,在籍船舶近万艘。“如同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一样,船舶新能源化进程将会越来越快。”东湖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说。

“东兴100”采用的分布式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技术来源于东湖实验室院士团队。船上搭载的3400千瓦时电池,储能水平相当于50台新能源车。其迸发的强大动力直接驱动螺旋桨,能量转换效率是燃油动力船舶的近3倍。

近年来,东湖实验室联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聚焦船舶绿色、智能转型,推动一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统计显示,目前“湖北造”电动船舶核心动力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全国居首。

国产高端电动船舶下水,需来湖北“赶考”

动力系统是船舶的“心脏”,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船舶的性能和生命力。

过去,动力系统需在船舶总装后下水测试,存在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返厂的风险,导致建造成本增加、进度难以掌控。

为破解这一难题,东湖实验室自主研发建造了全国首个船舶综合电力系统陆上联调试验平台。

2月1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东湖实验室牛山湖园区看到,该平台上电机、配电柜整齐摆放,电流声嗡嗡作响。据介绍,该平台可模拟船舶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工况,充分释放风险,“只有全面通过严苛试验,我们才能放心地把动力系统交给船企”。

2024年8月27日,中国船级社向东湖实验室颁发国内首张“陆上联调试验平台”证书,填补了国内电动船舶动力系统地面试验的空白。

“该平台将向全国科研院所、造船与船运企业、船舶管理部门开放。”上述负责人表示,根据中国船级社有关要求,今后一段时间里,国产高端电动船舶投用前要到湖北参加“考试”。

船舶自动驾驶验证平台年底投用

智驾水平的高低,是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时的重要考量。与新能源汽车一样,新能源船舶也致力于实现“绿智融合”。

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签署全国唯一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专项合作备忘录,助力湖北建立完善绿色智能内河船舶产业链、供应链,带动长江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升级。

在此背景下,东湖实验室“跑步入场”,深度钻研智能内河船舶相关技术。

2024年4月,东湖实验室参与研发的全球首艘具备自主伴航功能的拖轮“津港轮36”在天津港投产。该船在有人监控状态下,由系统自主锁定并自主操控船舶接近目标、伴随目标直至并靠目标,开启了我国全回转拖轮无人驾驶的先河,也代表湖北向参与该项目的芬兰政府展示了中国的创新实力。

目前,东湖实验室正在建设船舶自动驾驶系统功能与性能验证平台,计划年底投用。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出口船舶5804艘,同比增长25.1%。业内普遍认为,今年我国船舶出口还将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其中绿色智能船舶将成为明星产品。

“未来船舶将是‘船·岸·云’架构系统下水路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载工具,我们需要创建面向船舶自主航行和近零排放的绿色智能船舶创新设计、测试验证、技术标准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严新平指出,湖北要积极参与创建多能源船舶绿色动力系统的中国方案,要积极培育绿色智能船舶设备与系统的品牌企业,要代表中国在绿色智能船舶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