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顶尖人才自主培养
哈尔滨工业大学紧扣如何再育新一批“杰出人才”,加速推进本科生个性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落地和研究生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成立了全国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尖班、院士班、战略班、总师班等一批顶尖人才培养载体已经成为学校的“金字招牌”,最快6-7年可完成本博贯通培养。师资队伍新增两院院士6名、国家级人才446人次。
图为两院院士、“永坦班”班主任刘永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哈工大尝试从学生入校起即为他们提供四年不断线由浅入深、逐级挑战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引导学生将项目内容及创新成果与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相结合,只要撰写的综合设计(论文)满足学校质量标准,学生自本科二年级起即可提前申请结课答辩,近两年已有132名学生提前结课。
前不久,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袁靖宇凭借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创新成果完成项目结题,并顺利提前通过了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结课答辩,“学校推出的本科综合设计(论文)创新举措,让我可以提前规划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研究,更加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2020年以来,哈工大本科生生源质量在全国实现“五连升”,学生竞赛成绩在全国实现“五连冠”,在航天等领域就业人数在4年增长119.46%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高位。
加速打造新一批国之重器
在工作过程中,哈工大还注重紧扣再造新一批“国之重器”,因时而进系统建强有组织科研体系展开实践,持续激发打造“国之重器”强大动能。升级实施“大师+团队”攻关范式和重大项目(型号任务)“两总”模式,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探月、探火、天宫、北斗、C919等国家重大工程,累计研制并成功发射小卫星35颗。支持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支持嫦娥六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学校获1330毫克嫦娥五号月壤。主持参研火星车移动系统、转移坡道机构,助力“祝融号”实现火星表面巡视探测。作为总师单位研制的空间站实验舱机械臂助力宇航员在“天宫”空间站外行走。
近年来,哈工大获批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2个,新增牵头11项国家科技奖,新增4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24年2月27日,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为服务我国航天器在轨可靠服役、人类长时空间驻留、深空探测和商业航天发展等国家重大空间活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图为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落成投用
“至今,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累计服务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内的150余家用户,为1000余型宇航元器件的研发提供测试服务,支撑我国多项重大航天工程顺利实施。”哈工大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说。
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哈工大贡献度”
紧扣如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哈工大全力推动一流大学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创新优势落地,赋能新型工业化事业发展和东北全面振兴。
全面深化同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领军企业战略合作,面向我国东、中、西部布局异地研究院,工程硕博士专项研究生规模和联培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超70%的毕业生赴工信领域建功立业。
该校还全面加强同黑龙江8个地市的战略合作,协同推进“环哈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组建哈工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五年累计使用成果308项、成立58家科技公司,孵化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培育上市公司4家,累计孵化和建立高科技公司183家、71%落地在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