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数据显示,武汉发明专利授权量2.52万件,显著高于合肥的1.74万件;然而,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23.7%,仅微弱领先于合肥的22.3%。
症结何在?三大断层扼住了创新创业的咽喉:顾虑职称考核压力与产业化风险,教授不敢创业;早期项目风险高、周期长,资本望而却步,学生没钱创业;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中试放大、工程化、产业链配套不足,成果转化落地难。
面对制约武汉工业动能转换与未来产业升级的核心瓶颈,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投控集团”)大力支持权属企业武汉产研院管理有限公司,以一场国资主导的资本创新实验,试图用“四型资本”的活水,冲破科研成果“空心化”顽石,让实验室的“纸”真正变成生产线上的“钱”。
6月30日上午,“武创通高校服务专区上线暨创新创业基金”发布仪式圆满落幕。活动上,武汉投控集团祭出三大“破冰”利器,分别是设立湖北首支“武创星·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基金”(以下简称“双创基金”),规模达十亿元;上线“在校高校师生成果转化专区”,构建起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高速公路”;发布“技术经理人合伙人计划”,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武汉投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凯表示,“集团将围绕‘有人创业、有钱创业、有平台支撑创业’三大核心需求,通过资源整合与平台赋能,构建从成果展示到产业落地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四型资本:精准滴灌,直击痛点
活动仪式上,莫雷光电、沉睡科技等六家来自不同高校的创业团队代表签署了投资意向书。这六份投资意向协议,标志着双创基金精心培育的“十亿润苗”计划迎来了破土而出的“首粒种子”。
武汉产研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博介绍,双创基金总规模达10亿元,首期出资2亿元,由武汉投控集团联合多方共同设立,存续期10年。基金直击科研成果转化痛点,致力于成为高校师生的早期资本、耐心资本、大胆资本、友好资本—“四型资本”,以“十亿润苗 千星闪耀”为愿景,为初创团队提供全周期资金与资源支持。
对于种子期、初创期项目,创投机构避险行为显著。一位创投机构业内人士指出,“初创企业在早期普遍面对一个高风险、高失败的关键时期,对创投机构的专业能力和投资魄力考验极大。而且,武汉每年IPO数量少,‘退出难’让资本裹足不前。因此,创投机构对武汉‘投早、投小’的积极性更显不足。”
双创基金正是填补市场资本不敢涉足的空白。它明确从种子期介入,挖掘实验室原始创新火种,锚定高校师生科研、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最脆弱、最缺钱的早期阶段,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弥补应用转化断层。
耐心,是双创基金最稀缺的特质。基金摒弃短期逐利压力,以10年超长存续期匹配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市场开拓的“漫长周期”,陪伴创业者穿越“达尔文之海”。
“10年存续期破解了湖北乃至全国创投市场普遍存在的退出难、周期短痼疾,为长周期创新提供了稳定预期。”上述创投机构业内人士指出。
大胆,是双创基金破局的魄力。基金设置“绿色通道”提速决策,破除冗余桎梏。高规格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可免除专家评审和尽调流程,实现快速决策、及时注资,助力潜力项目抢占市场先机,实现“从1到10”的飞跃。
然而,武汉科技成果转化不仅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还缺乏足够的“接盘手”,即有能力的市场主体。其现实困境在于:本地中小企业数量少,发育不良,新兴产业门类不全,尤其是科技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这种市场主体实力不足的直接表现,便是其融资规模显著偏低: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武汉市聚焦于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3709.11亿元。然而,深圳市仅截至2024年9月末,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就突破了1万亿元。
“中小企业由于存在缺资金、缺人才、缺资源、缺经验、缺技术、缺管理、缺品牌、缺市场等‘先天缺陷’,叠加体制、政策、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生存能力脆弱和发展能力均受限。因此,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方面,中小企业更是有心无力。”上述创投机构业内人士指出。
对此,双创基金亮出“友好资本”王牌。针对“0到1”阶段项目,不设置强制回购、对赌条款,让创业者轻装上阵,专注长期价值创造,避免陷入“生存焦虑”的恶性循环。
赋能生态:铺就“转化高速路”
武汉投控集团的雄心远不止于“输血”,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资本+服务+生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赋能体系,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铺设“转化高速路”。
在生态构建中,武汉投控集团精准发力关键环节:在武创通平台上线“在汉高校师生成果转化专区”,提供数字化平台支撑;发布“技术经理人合伙人计划”,创新激励机制,激活转化“催化剂”。
“在汉高校师生成果转化专区”作为核心枢纽,集成果展示、资源对接、孵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打造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数字化高速公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已率先入驻。
该专区为提高效率,加速信息流通与精准匹配,设置了AI助手、科创服务、科技成果等6个直通车功能,为高校师生提供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全力推动武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升级。
在有高质量、产业化潜力强的科研成果前提下,还需解决中介参与“顺利转”的课题。“这就对技术经理人个人素养及能力提出了要求,需要具备和企业家、科技工作者专业对话的能力,为促成双方合作做好‘翻译’工作,即既要懂技术,又要懂市场,能够洞察双方深层次需求。”一位业内人士强调。
基于此,“技术经理人合伙人计划”应运而生,旨在构建“需求挖掘-精准匹配-转化落地-价值反哺”的科创智链。首批来自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的5位资深技术经理人获聘成为合伙人,他们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武汉科技成果转化事业。
“武创通高校服务专区的上线与双创基金的发布,标志着武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迈入数字化、资本化新阶段。”武汉投控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城市创新生产关系的重塑,更是产业生态‘造血’功能的激活。”
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将推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从“唯论文、唯职称”向注重“产业价值、成果转化”转变,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优化区域创新生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市场化创投机构跟投,形成“国资引领、市场跟进”的良性循环,从而系统解决武汉科研成果“空心化”问题,扭转工业动能转化乏力局面。
“十亿润苗,千星闪耀”,这不仅是一支双创基金的愿景,更是武汉投控集团以国资担当重构城市双创生态的宣言。这场以“四型资本”为核心的创新实验,将宝贵的“耐心资本”注入高校实验室的试管,用“早期、大胆、友好”的规则为创新者护航,辅以数字化平台和专业中介服务打通梗阻,不仅是解决武汉当下科技成果转化痛点的系统化金融方案,更是国资平台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