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创孵基地”,不单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集创业孵化、金融服务、资源共享、交流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生态系统。
在此背景下,以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行长袁伟勇命名的“袁伟勇科创金融工作室”应运而生。工作室组织支行的骨干力量,组建三大先导产业行研小组,学科技、钻市场、创业务,全方位驻扎“科技金融”赛道,在实践中开启科技企业孵化的新探索。
作为一名从浦发“学生兵”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袁伟勇深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领域,以敏锐的客户需求洞察力、丰富的客户服务经验,构建“泛金融”服务锚点,在陪伴科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示范效应。
“热带雨林”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走进位于浦东新区博云路56号的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型电子屏,滚动展示着包括入孵企业行业分布等信息、即时科技资讯、张江人工智能岛相关信息等等。
而位于二楼的浦发银行创新中心“张江创孵基地”,设有开放式办公区、多功能会议中心及休闲交流区域,多个入孵企业的科技成果也在此展示。
为深度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以“张江创孵基地”为载体,构筑了“热带雨林”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链通产品、技术、伙伴等多维资源,为科技企业提供“商行+投行+生态”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护航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同时,持续深化科技金融“伙伴银行”体系,打造“创、孵、育、投、链”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产融深层次合作,为创业企业提供新商机,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据袁伟勇介绍,工作室由支行的9名各条线的业务骨干构成,目前已经初步打通了从个人业务到公司业务的传输渠道,后续团队还将通过打造“科技会客厅”的模式,链通好科学家、创业者,进一步做好公司和零售业务之间的转化,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从初创期、成长期,再到成熟期,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金融需求也不尽相同。
工作室通过不断强化产品创新,让产品从标准化走向定制化,实现“融资、融智、融技”一体化服务。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产品工具与“热带雨林式”科技客户服务体系相结合,形成中小灌木客户、成长苗木客户、高大乔木客户“标准+定制”产品矩阵。
据了解,目前,浦发银行上海创新中心“张江创孵基地”入孵企业共计50家,其中5家企业进入融资阶段,2家孵化毕业。
“内外双驱动”学习模式
前沿科技领域的相关专利和行业标准壁垒高,非专业人士如何准确评估其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如何破局因“看不懂”而“不敢投”“不敢贷”,成为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必修课。
在工作室的推动下,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形成了“内外双驱动”的学习模式。
一方面,对内强化学习,以工作室团队为主导,每周四在行内组织开展“科技讲堂”,通过邀请大咖特讲、组织员工细讲的形式,形成了“学科技、懂科技、做科技”的良好氛围。袁伟勇告诉记者,针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支行为25名营销员工划分了更具体的细分领域,25个人要重点把自己的细分领域研究透。
对外强化交流,工作室多次走访上海中科院、浙大高研院、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通过组织沙龙活动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同时还邀请浙大高研院教授走进支行,开展“AI+金融”专题讲座。
此外,工作室还与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等5家行业协会达成入会关系,一方面,联动专业机构,强化队伍成员对低空经济、工业数字化、生物医药、半导体等行业的认识,另一方面,强化产业链生态建设,落地批量获客通道。
多个“首单”业务落地
成立以来,多个“首单”业务在“张江创孵基地”落地。
据介绍,工作室发挥科技金融业务优势,持续迭代优化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并成功落地浦发银行总行首笔“浦创贷”“数据资产质押贷款”、分行首批“浦投贷”“浦新贷”,推动多元业务创新。
在袁伟勇看来,银行对企业的金融服务不局限于传统信贷业务,由于张江处于上海自贸区,利用自由账户体系,支行已经可以直接服务于境外客户。
他表示,工作室充分利用FT账户政策工具,在上市、并购、离岸经贸、供应链、托管、浦银避险、结算便利化等方面形成“跨境+”科技企业服务特色,并依托OFI、FDI助力科技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截至目前,张江科技支行先后落地业内首单FTF上市公司境外员工股权激励项目、业内首单科创板境外员工股权激励项目。今年,成功落地了全行首单新片区外QFLP外汇投资便利化业务和上海分行首单以境外买方为核心的“跨境浦链通”业务。
在服务科创人才方面,工作室推动形成了“人+企”一体化融合服务方案,并成功落地上海分行首单人才贷。